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妹妹高考成绩出来了以后,就面临着选专业的问题。我问了周围十个80后和90后的学霸朋友,我问他们从上学的时候一直到现在最想干什么?这些朋友都毕业于中国和世界最顶级的院校,现在从事的工作涉及到金融、互联网、法律、国际机构和创意行业。

毫无意外的,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,我从以前到现在想干的事情都一直在变。

我好像也是这样子。

湛若水在王阳明的墓志铭里说王阳明“初溺于任侠之习,再溺于骑射之习,三溺于辞章之习,四溺于神仙之习,五溺于佛氏之习。正德丙寅(元年)始归正于圣贤之学。”

这就是说,王阳明在致力于圣贤之学(心学)之前,有过许多兴趣爱好,他想当江湖游侠,想当将军带兵打仗,想学习诗词歌赋八股文考状元,甚至还想过练丹修仙参佛。等到他对于这些兴趣爱好的探索都走不通,等到人生大起大落之后,才开始致力于发展一门新的学说,最能够体现他内心价值的学说。 

 
 

这个世界上,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占了绝大多数,王阳明这样的天才也不列外。所以我们的一生会走很多弯路,会花很多看上去无谓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,去经历撕裂和重组。

重点不在于你是长刀直入还是曲线救国,重点在于你七弯八绕后会去到哪里。

看过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《为何很多名校毕业生,都输在了人生后半程?》。先不谈毕业生的社会经济背景,里面有一个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。

人的生活就像投资品价值一样,是存在均值回归的。

那个均值,就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,是你真正的欲望,是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。

很多名校毕业生拥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,但如果追求的一直都是复制别人成功的道路,那么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超越,甚至会陷入自己的精神危机,并最终放弃。

这篇文章的作者毕业于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,并在金融行业里工作。这个行业聚集了最聪明的头脑,最棒的学术背景。不同的是,有的人爱的是金融本身,有的人爱的是金融的光环。慢慢的,得到金钱的边际满足感越来越低,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疲惫感却与日俱增,那些爱光环的人开始陆续中途退场,去了别的行业,重新开始。

这些人输掉的不是平台和能力,而是时间,以及被时间消磨的热情。

反观那些起点不高却一直默默努力做着自己喜欢事情的人,经过了时间的积累与沉淀,已经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成就了。

所以这个作者觉得,无论做什么或者已经做过什么,最后人都会回归到自己真正的欲望上。 

我的朋友叶小汐大学里学的是林学,大学毕业后去了互联网公司,做起了跟自己的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,现在她已经是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商务经理了。业余时间,小汐把自己的家打造了成为了一个清新可人的民宿,做起了房东,赶上了共享经济这一波潮流。

图:小汐自己设计的家

小汐曾经跟我说,她平时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看家居杂志,如果重新选择一次高考专业,如果那个时候她对自己更加了解,她会选家居设计。即便没有如果,即便她也没有重新回炉改造去学习设计,她现在还是把很多时间投入在家居布置上,然后通过打理民宿将这样的热爱表达出来。

这个月在北京,我见到了知名生活类博主、女性内容KOL雅君。雅君本科是学法律的,后来去做了记者。做自媒体之前,雅君和很多热爱生活的女孩一样,喜欢买买买,但是她的兴趣点不仅仅局限于美妆时尚,还有各种可以提升幸福感的生活用品。

因为喜欢买买买,在上面投入了很多时间和金钱,雅君也被家人diss过。雅君说,当我的爱好被质疑的时候,我就暗暗发誓,以后一定要给它们找到价值。

后来,雅君开始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分享这些东西的使用心得,并在短短几年之间之内积累了数十万的粉丝,实现了财务自由,将爱好变成了职业。

小汐和雅君都经历过一个“均值回归”的过程——无论高考学了什么专业,无论大学毕业以后做了哪些工作,最后都回归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上,并将之发展成为职业的一部分。

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,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:到底应该是先选学校?还是应该先选专业?

从理论上说,你所选择的专业可以反映出你内心的冲动,也就是你的热情,你最想做什么事情。但是绝大多数人在这个年龄不了解自己想干什么。

复制别人成功的人生路径并非难事,难的是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。这一点没有人能帮你。

所以,先选学校还是先选专业的问题都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

那么,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什么样子的?15岁就把自己的照片寄给《瑞丽》杂志的杨幂绝对算一个。

 
图:15岁的杨幂

专业学的是技术,更是思维

我的读者小珍珠去年高考进入了上海某重点大学最好的专业,学的是工科,毕业后更容易找工作。但是她不喜欢这个专业,于是转专业去学习法律。我问她想好了没有?99年的小珍珠却对我说,所有的事情都在于你自己呀。

这句话听上去很随意,却又很有智慧。如果你真的知道自己的优点、缺点、能力的边界,你在学校里学什么专业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?

我们经常有一个迷信的观点,那就是理科生学什么干什么都行,文科生就只能干文科。

彼得·希尔学哲学的,马云学英语的,这样的专业背景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和投资人。

Michael Bishop 和 Harold Varmus本科的时候,一个学历史,一个学文学,却在1989年双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。文转理成功逆袭的还有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德布罗意。

希尔和德布罗意都曾表示,人文学科的学习带给他们最大的收获是思维方式。 这样的思维能力可以迁移到学习别的科目上。 

 
图:德布罗意

雅君虽然学的是法律,做的是生活类的自媒体,但是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极强的思辨能力和自律。法律培养了逻辑思考能力,训练了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,这些都是研究、写作、演讲、沟通的必备技能,并且可以迁移到市场营销、商务和公关等实际应用方面。

我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,一门工具专业,对逻辑思考的锻炼极其有限,没有什么技术含量。但是在另一方面, 它又帮助我快速的获取国内外信息,理解英语国家人士的思维方法和沟通方式,并将之迁移到国际资源网络的建立和对外商务谈判中去。

不过英语并不是我当时最想学的专业,我当时最想学习西班牙语。因为以前出于就业和现实的考虑,觉得外语是最容易实现在家灵活就业的。英语人人都会,如果再学会一门语种,就业面就会更广。

然而在后来的十年里我发现。我希望学习外语并非是真的出于就业的问题,而是希望通过外语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,体验更多的文化。我非常喜欢去了解并且理解跟我不一样的人或事,并将这些不一样的点连在一起。 

在十年以前,这是一种非常抽象的直觉。在这种直觉的牵引下,我去了北美和欧洲学习,并建立了一个横跨五大洲的资源网络。在两三年以前,这些经历并没有给我带来非常多的实质性的益处,除了有机会免费旅游以外。 但渐渐的,直觉褪去了模糊的外衣,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显现出来,我通过这些经历,开始越来越了解我自己的能力和热情所在。

我喜欢的、感兴趣的一直都是文化创意这个行业,而这个行业覆盖了很多内容,比如媒体、影视、广告、旅游、教育甚至互联网。

十年以前,我对于外语的理解仅仅是它是一个工具,或者说是一个文科技术, 但是现在我发现外语也是文化的一部分。我当初凭借着直觉选择的外语专业其实只是我内心热情的一个映射。 

所以,回到上面的那一个问题,如果重新填一次高考志愿,我会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呢?我想我会去电影或者戏剧学院,学习影视剧文学或者文艺批评,虽然这些技能通过自己学习和与别人交流也可以获得,但是专门的艺术院校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进入这个行业。 

我也有可能去继续学习社会科学的,比如社会学、经济学、统计学、应用心理学等等。这一些都是我研究生院时学习的科目,虽然不及理工科专业的就业面广,但是也锻炼了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当然也培养了软实力。

但不管我学习什么专业,最后都会回归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去。

当然,更加幸运的是,这件事情可以赚钱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纪寻

纪寻

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

神经肌肉病患者,中国制造,欧美求学,正在实践一场无障碍的环球旅行,关注少数人的权利。微博@小星星通信 微信公共号:小星星来信

文章